《不想了:当逃避成为最后的自救》_不想了小说
有时候,“不想了”不是消极的放弃,而是一种生存智慧。
现代人的生活被焦虑填满——未完成的工作、复杂的人际关系、遥不可及的理想,甚至是一句未回复的消息,都能成为压垮情绪的稻草。于是,“不想了”成了一种隐秘的反抗:切断纠结的思绪,暂停无解的内耗,在沉默中为自己松绑。
小说《不想了》的主角林晚,正是这样一个“主动断电”的人。她在30岁生日那天删光了社交软件,辞去高压的投行工作,躲进郊区的旧公寓。邻居觉得她疯了,朋友指责她逃避,但只有她自己知道,这是对“过度思考”的报复。那些年,她总在焦虑未来、懊悔过去,直到身体用一场大病发出警告。
故事里没有逆袭的套路。林晚种花、煮泡面、看老电影,偶尔在日记里写下“今天什么也没想”。但当她允许自己停滞后,反而看清了真相:曾经的拼命,不过是用忙碌掩盖对平庸的恐惧;而“不想了”之后,她才第一次触摸到生活粗糙的质感。
这部小说撕开了励志文化的伪装:人不是永动机,允许自己“断电”,或许才是重启的方式。就像林晚在结尾写的:“我不想再为‘不想了’感到抱歉。”